平常心 Ordinary Mind

Posted on August 8, 2025

今天说说最近在想的“平常心”这个话题。起因是有同事在群里发了张一鸣写的“平常心做非常事”的文章,还觉得我挺有平常心。我自我评估了一下,大概和张一鸣谈的平常心还有十万八千里远(笑)。

话说回来,我确实认为有平常心是做非常事的必要条件。因此,我单独记录一篇文章梳理一下我理解的平常心是什么,以及怎么做到在变化的世界中尽可能有平常心。算是给自己立一个努力方向吧。

什么是平常心

平常心是一种心境。正好今天GPT-5上线,问了问GPT-5什么是平常心。GPT-5眼中的平常心是:

”在顺境不忘形、逆境不失措,对得失荣辱保持稳定、清醒、不过度起伏的心态。它不是麻木或躺平,而是照样认真做事、但不被结果牵着走“,

“被否定不自我崩塌,成功不飘;焦虑来了能看见它、容得下它,但仍按计划行动”,

“分清可控/不可控并把精力放在可控上;给情绪命名、深呼吸把注意力拉回当下;做事时专注过程、复盘而不过度纠结结果”。

平常心示意图 GPT-5眼中的平常心

GPT-5 的描述非常妙,颇有禅意。可惜的是我言辞匮乏,所以我倾向于把平常心剖成相互关联的两个事来看:

第一,在情绪上,心态平和,不情绪化:不因为得失而愤怒、固执、焦虑、懊悔、自我得意,保持情绪稳定,用平和、从容淡定的心态面对变化。

第二,在方向上,回归本质,专注当下,有目标感:用平常人的视角来看清事物的本质。既能锚定长期的目标,又能专注当下怎么做才能最大程度地推进向目标进发。

为了方便记忆,把这两事放在一起说的话,平常心就是用平和的心态做该做的事(关于“做该做的事”,浙大人有传承已久的“本分”的文化,用在这里再贴切不过了)。

平常人很难有平常心

“平常人很难有平常心”,这是黄峥在某篇文章中说的。从我的实际体验来看,确实如此。对过去犯的错误的懊悔、对当前面对困难的烦躁、对未来模糊和不确定性的焦虑担忧,都是常态。

平常心是有些反人性的。大家有了解一些进化史的话,或许会知道,现代人的CPU硬件(大脑)是相当原始的。尽管人类社会的文明程度已经相当高,但人类每个个体用来思考的大脑仍然和几千年几万年前的人几乎一样。 对于祖先人类来说,进化出“情绪”是相当有益的:“情绪”是重要的保护机制,让人类得以在原始大陆上趋利避害,遇见危险会愤怒或者害怕,触发战斗或者逃跑,从而最大化存活下来的可能性。 不过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过度情绪化反而会影响理性决策和群体合作。

所以发现自己情绪化了,take it easy,it’s human nature。

把创业当作修心的过程,把不顺利视作进步的机会

虽然平常人很难有平常心,但在我的体验中,拥有一个乐观向上的视角对于保持平常心颇有益处。 我倾向于把创业的过程当作是一项修心的历练,万般磨难之后更显坚韧。 把目光放长远,我们现在经历的错误和困难都是学习的机会,因此不必懊悔焦虑;当前的顺利只是对已有方法论的一种验证,在到达远景之前mission not accomplished。 这样来看的话,困难和错误就可以接受得多,辛酸苦辣也更能坦然面对。

另外一个小窍门,我发现只要意识到自己在情绪化的过程中,那么就相对容易从情绪化的状态中走出来,进入理性的角色。一个小小的提醒就可以实现这一效果。 拿我自己过去这半年的实际体验来谈,因为创业的缘故,我常常阶段性地陷入消极情绪中,或是对过去犯的错误的懊悔,或是对未知的未来的惴惴不安。 当我认识到情绪化的坏处后,我常常有意识地提醒自己保持心态的平和,告诉自己正处在不良的情绪中,就能够很大程度降低情绪化的影响。

提醒自己:情绪化的坏处

  1. 消耗精力和时间在无意义的纠结上。
  2. 阻碍做出理智决策。
  3. 阻碍认知迭代。

抓问题的主要矛盾

用平常心的视角看,很多看上去繁杂的事或许本质很简单。 比如,企业要以“用户体验和客户价值”为导向,企业要明白自己的资源和能力是受发展阶段限制的,等等。 但是我们看到,世界上有大量的公司其实做不到平常人眼中应该做的事情。 举个例子,今年航空事件很多,同事在聊到航空的时候,都说到坐飞机的时候不会考虑坐波音的飞机了。普通人都知道波音现在的最大问题是产品的安全问题,波音为什么不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呢?

对于CEO这个角色来说,什么是这个角色的核心重心呢?没创业之前,接收的输入是李自然说的,“CEO就是找人、找钱、找方向”。现在真的自己上手做,觉得又不尽然。 本质上,CEO的核心诉求是最大化企业的成功概率。不同的人、不同的业务、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团队,CEO会有不同的工作重心和注意力重心。因此,对于CEO来说,他的主要矛盾是高度动态的。 无论在哪个阶段,CEO都应该保持思考,不断从企业整体的角度来提问:公司现在最大的挑战和机遇是什么?当下这个时间点,为了达成公司愿景最应该做什么?

不担心别人的看法,不比较,该做什么做什么

我之前有一段时间很焦虑,因为觉得产品的开发进度远低于预期,一方面觉得愧对投资人的期望,另一方面担心会被同行们看低。后来想明白了,这是一种心理上的包袱,是一种自我限制,容易让人脱离正常状态,而做出受迫的非理性动作。答复对达成结果无意。不要在意别人的目光,应该把注意力放到怎么完成目标上。在意别人的目光于结果没有好处,反而增加情绪负担,让结果更难达成。

人或多或少会羡慕别人所取得的成就。尤其是是同龄人,甚至是身边朋友达到的成就。Peer Pressure是很普遍的压力来源。 我的态度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道路要走。别人的路或许很顺利,但不是我的路。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把自己的路走好,把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做好。

企业内部也类似,CEO其实不能太在意所有人的情绪。毕竟一方面某些决策不能让所有人都满意,如果大家都满意也不需要CEO决策了,另一方面CEO的本职工作在于让公司变得更好,而不是让所有人都开心。 因此在做某个决策时,考虑太多公司里每个人会怎么考虑,会降低了作决策的动力和主观能动性,也是一种包袱。 CEO还是要本分一些,最大化公司的发展,把自己的情绪和想法放到一边。

团队的平常心

团队同样要有平常心。和人一样,创业中的团队也会有群体情绪,也会有有内部和外部的噪音导致难以分辨本质。具体来说:

团队的情绪化:和人一样,团队也会在进度不达预期时表现出群体焦虑,在事情不顺利的时候表现出群体担忧。这是团队成员的共同情绪导致的团队整体情绪化。

团队回归本质的困难:团队成员天然是有分工的、有不同背景、有不同经验认知的,因此尽管可能大家对长远的愿景有共识,但对于具体的实现路径、路径上的小分岔却有着很多分歧,最终导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偏离本心和愿景。

企业整体是否有平常心,很大程度上要看核心团队有没有平常心。 我的观察是,一个初创团队中人的情绪和对事物的观察是会在成员间相互影响的。比如,一家初创公司的CEO对产品未来的发展产生忧虑的时候,这种担心也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团队其他成员对产品的预期。如果CEO对本质问题没有想清楚,不够坚定,那么往往会在各种内部噪声和外部噪声中纠结,从而导致团队有很多无效动作。 CEO一定要有平常心,不陷入情绪化,对当前应该做什么有明确的思考,才能降低团队整体的无意义动作,提高整体效率。